沒來由對伴侶厭煩,感到不滿其實是因為想追求幸福

你是否曾經這樣想過:
越步入中年,漸漸發現,很多以前還可以容忍、沒有注意到的問題,現在越看越討厭,並一一浮現出來
,於是抱怨先生下班後就坐在沙發上什麼都不做,不了解自己為何跟孩子的關係如此疏遠,而我為這個家做牛做馬,為什麼都沒有人關心自己、在乎自己的感受呢?

為什麼結婚後,過了 40 歲、50 歲,會沒有來由的厭惡自己的婚姻、厭惡原先的生活,陷入一種想要改變卻無能為力的感覺呢?
努力了半輩子,突然這個世界告訴我,我相信的都是錯的或許五、六年級女性的焦慮與煩躁,是整個社會環境創造出來的。

現代在各式媒體上,可以看見不同標語,主打女人要經濟獨立、懂得愛自己、不要讓自己委屈,偶爾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,告訴女人不要依靠男人,要靠自己。

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
婦產身心醫學會上表示:「整個社會都在告訴女性怎麼活著,女性中年後驚覺自己一生的付出和犧牲,某種程度竟是不尊重孩子界線的侵略行為,強烈感受到自己好像蹉跎了什麼。」

我們總以為,這對於五、六年級的女人來說是一種解放,讓她們能走出「牢籠」過自己想要的生活,甚至會埋怨那些不追求自由自主的人,認為她們是自作自受
可是不願出走,那何嘗又不是一種無能為力呢?
要記得更久以前,這個社會是告訴女性,得為家庭犧牲奉獻一輩子的,走進家庭,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、生活,全心全意投入,然而社會卻反過來告訴她:你錯了,你浪費了你一生的時間。



價值觀的衝突,最後變成了婚姻裡的各種抱怨

社會的思考面臨巨大轉變,無疑是女性追求自由的一大助力,但是有那麼群人,站在交叉口的五六年級女人們,她必須否定自己一生堅定的信念,轉頭去相信眾人說的話,於是發現原先你以為的愛,對孩子是一種傷害,你以為的家庭想像,在此時全盤瓦解。
關於家內傷害的討論接踵而來,社會開始教女人如何成為另一種更好的媽媽,學著情緒勒索、給予孩子空間與建立界線⋯⋯女人的焦慮,難以平復。

也是因為衝突的情緒,演變成婚內爭吵,讓婚姻逐漸走向離婚一途,根據中研院 1984 年到 2015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報告,在 20 年前只有 11% 的人認為個性不合能成為離婚的理由,而現在有 27% 認為個性不合是能成為離婚理由的。
 

因內外在價值觀衝突所造成的失落感,變成了對另一半的埋怨,這都是因為我們急欲脫離社會角色的框架裡,並且重新去認知、整合自己的角色。婚姻裡的衝突,代表著另一種改變的可能,各自都在尋找著自己想要的幸福。
「當婚姻開始出現衝突,可能代表其中一方的人生階段角色在改變。」


你不必否定過去堅持信念的自己

給所有五、六年級的女人們,也許此刻的你,失落與孤寂感難以名狀,當整個社會在鼓吹著女性應該自主、經濟獨立時,你不必急著馬上否定過去的信念,也無須責備當初堅守信念的自己。

衝突與失落,讓你看見未來可能的機會,去看見那些婚姻裡的遺憾和無可奈何,解除對另一半的誤解,重新對焦,然後看見婚姻關係、自己的人生有另一種可能,是不疾不徐,始終有餘裕慢慢修正,無須說走就走。


參考網址:

https://womany.net/read/article/21969?type=interest&interest=20&ref=wi-interest

喜歡嗎?我們幫你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