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對愛,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》:失去了關係,也失去了自己?──分手後的情傷與課題

為什麼我們會愛得這麼痛苦,放棄愛情也放棄自己?

 

愛情心理學家艾麗卡・B・斯洛特(Erica B. Slotter)、溫蒂・L・迦德納(Wendi L. Gardner)、伊萊・J・芬克爾(Eli J. Finkel)曾於一篇二○一○年的文獻中試圖回答這個問題。
 

他們回顧了過去有關分手的系列研究,發現一個一致的現象是:分手帶來的心理創傷,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你的自我概念(self-concept)受到動搖了。

想當年她說我唱歌很像光良,我們在台北的許多公園唱了很多浪漫而好聽的歌,現在我只能懷疑我的歌聲根本不是光良而是兩光;當初她說我傻傻地好可愛,現在我開始擔憂我是不是因為太傻了而沒人愛;曾經我們在海邊奔跑,在夕陽下許願,在夜空下數星星,他說我的睫毛好細好像星星的眼睛,現在我只能惆悵那是一顆逝去的流星……奇怪了,我還是我啊,為什麼她離開,我卻開始懷疑起我的存在?

當你浪漫地用右手輕輕地抬起對方下巴,說「You complete me……」的時候,你同時也將生命中一部分維持自我完整性的權利,交給了對方。
換言之,能完整你的人,也能崩潰你。

 


一般而言個體的自我清晰度會隨時間漸增,但在剛分手後(平均分手時間是調查後二∼三個月)這個清晰度會驟降,並且持續地下降。這
些傷心人開始懷疑自己是誰、擔憂一些以往不會擔憂的事情、傾向認為自己的未來會是一團混亂等等。


換言之,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,就要有受傷的心理準備。
因為我們是如此地無防備,褪下全身的裝備,以全部的生命彼此擁抱,用彼此的體溫取暖。


分手是兩面刃,它雖然讓人心傷,但也可能帶動自我成長。


提分手的人真的比較不難過嗎?
有關分手後成長(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breakups)的研究中,
調查了九十二個經歷分手的大學生,他們想知道是怎樣的人格特質、怎樣的信念、怎樣的分手後調適,造成差異。結果發現,神經質性格(neuroticism)的人經歷更多的憂鬱、隨和的人(agreeable)經歷較少的憂鬱;
不論你是不是提分手的人、不論男女,都是會難過。但是,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自我成長(personal growth)。

分手之後女性願意索求更多社會支持等資源,與許多人聊過之後,使她們感受到自己是在成長、在改變的

雖然在交往的時候,將過錯歸因於不穩定的外在環境因素會有較好的關係滿意度(他這麼晚沒打來一定是因為忙期中考),但是在分手後若將分手原因歸咎於外在因素(壓力、工作、朋友看衰)的人,卻會感受到更多的難過與憂鬱──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她們也是成長最多的人。反之,若將分手原因歸咎於對方或自己,分手後不但較不能成長,心情也沒有比較好。

那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依戀呢?為什麼他明明很壞,我卻捨不得離開?
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想先問的另一個問題是:被人甩的那一個瞬間,你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?

「一直以為沒問題」的情侶,比起那些「知覺到兩人的承諾感有所高低變動」的情侶更容易分手。
換言之,「自以為一直都好好的」只是兩人關係缺乏變化的偽裝。

 

除了這個問題之外,你可能還會問很多其他無止境的問題。
但你知道嗎,很多時候我們問的那些問題要的不是答案,而是希望「他能夠回來」。事實上,分手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問原因,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不能歸因的負向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,這種不可控制感讓我們對世界產生不安。


這些一直服感情喪的人,並不是「不知道」分手的原因,更多的時候他們早就知道分手的原因,只是「不能接受」。

而那些走出失戀陰影的人則做出比較不一樣的事,他們像是把記憶放在盒子裡彌封起來一般,形成一種心理上的結束感,
對「分手」這個事件有一個完整的歸因。


參考網址: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51703

 
喜歡嗎?我們幫你約